辨析丨“形成性评价”VS“过程性评价”,区别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 ,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作者丨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核心专家
来源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 版)》第一个标准项“学生”要求[1]:**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实践中,由于对标准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价值与理论基础认识不够到位,往往将形成性评价等同于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简单化为课堂测验和平时作业。简单化的过程性评价无法达到“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的目的,错位的形成性评价无法满足“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所要求的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分析其内涵、理论基础、价值与局限,比较其异同,以期实践中能正确使用两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有效达到毕业要求。
01 过程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日常教学管理中易基于字面将过程性评价宽泛理解为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或笼统理解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其特定内涵,为与专业化的形成性评价概念对照,本文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其专用概念。
国际上,20 世纪 80 年代过程性评价(process-based assessment)逐渐形成专门评价模式。迈尔斯(Meyers)等认为过程性评价有六大理念:
一是通过评价对过程进行干预;
二是不带偏见地评价,强调对个体的反馈和帮助,避免对被评者歧视;
三是认知的发展并非静止而是在与环境互动中逐渐发展的;
四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学习策略、动机、意志力、人际交往、适应和决策过程,对学生的反馈基于学生个体学习特征;
五是评价离不开情境,根据不同情境使用不同评价方法,评价基于学生不同情境的表现;
六是强调被评者与评价者之间互动。[2]
该评价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目标和结果评价模式,拓宽了评价理念,对过程性评价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过程性评价在我国本土化中作为专用性概念,和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区别。
高凌飚认为已有的“以观察为主对学生认知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质性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了解动态过程效果的评价”等三种概念都不够全面,基于批判分析提出:
**从内容看,**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学习目的和过程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非预期结果;**从形式看,**过程性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从评价主体看,**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客体融合和互动,强调评价的客体学生也是评价主体;**从评价目的看,**诊断和改进及评价本身都是目的。[4] 张曙光将过程性评价解释为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各类信息及时、动态地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5] 评价价值、评价对象和评价效果和高凌飚的定义类似。我国学者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一般都基于高凌飚的观点。[6]
韩国教育部 2015 年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中学自由学期不实行期中、期末考试等统一纸笔评价,实行以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为中心的评价,“加强重视学习的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运用评价结果改善教学——学习的质量”。过程性评价专门评估学生表现、学生思维方式、学生发展变化过程。[7] 该理念和我国学者对过程性评价的界定具有较多共性。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过程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与过程哲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密切相关。过程哲学、过程思想的理念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企业管理中,过程质量、过程管理应用十分普遍,注重企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与企业过程管理不同,教育过程需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同时蕴含丰富价值。教育目的就存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理想状态中,“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8]
过程性评价是过程价值取向的评价,重视教育的非预期结果,关注教育过程,重视教育过程的价值,注重对学生学习认知过程、情感动机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就难以知晓学习过程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也很难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投入度。过程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与师生互动,利用不同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为过程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比格斯(Biggs)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紧密相关,主要有表层式(即学习基于外部动机)、深层式(即学习基于内部动机)和成就式(即学习基于成就动机)三种学习方式, 其学习过程理论强调学习方式不仅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培养良好学习方式也是预期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9] 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必不可少。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认知方式和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内容,弥补了结果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不足,引导学生从表层式学习走向深层次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树立正确学习动机。[10]
(三)过程性评价的价值与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思维活动过程,导致应试教育诸多负面效应。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发展,强调教学过程体验,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育人价值,克服传统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的弊端。过程性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教学过程监测,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11,12]
案例研究验证了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考核方式的反复性、及时性、交互性及个体针对性对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产生重要意义。[13]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内容由单一认知扩展到认知策略、学习动机、情感和心理活动领域,关注相关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学生每阶段的学习效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过程性评价对学习投入具有明显积极作用。[14]
**二是灵活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没有固定评价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评价方式和方法。倡导使用灵活开 放的质性评价工具,常见方式有课堂观察、课堂展示、随堂测验、课程论文(报告)、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的课程作业、档案袋成长记录、个别交流、态度调查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中心的理念,凸显自由探索、凸显个性。只有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才能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对评价规则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防止被评主体“搭便车”的情况。
**三是评价目的综合性。**过程性评价有过程取向和发展取向两方面价值取向。过程取向主张:评价本身是其目的之一,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教学即评价、评价即教学,通过评价发现问题、生成教育的价值,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是竞争者而是合作伙伴,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主导与服从而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参与评价有助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意义的认识,学会评价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取向主张:通过评价,及时诊断,提供反馈,学生反思学习,使学习过程不断优化,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及时回应学生需求。
现实中,过程性评价实施面临较多困难,主要原因有:标准较为宽泛难以把握,情感意志等方面评价难以精准化;专业要求较高,需要持续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较为耗时,给教师和工作人员带来额外工作负担;教育功利化目的下形成的传统评价主导现状。
韩国尽管颁布了过程性评价教育方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家长和学生对公平性和客观性的质疑,如教师不擅长评价工具,相关专业培训很少,因此教育部还建立了评价支援门户网站,以帮助教师更好理解和使用基于过程的评价,向家长和学生 宣传其价值,加深其理解。[15]
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容易产生偏差和窄化,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化,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将学习过程的非智力和情感内容简化为学习到课率,忽视了学习动机、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二是评价方式简单化,限于课堂测验和平时作业,忽视利用质性评价工具,如成长档案袋、表现式评价和交流式评价,更好检测学习方式和学生非智力方面的表现;
三是评价目的功利化,重学生间的比较与选拔,有悖于过程性评价诊断和改进教学的目的。工程教育认证实践中,有些专业的过程性评价只将其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结果的组成部分,将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性化评价,不利教师教学及时改进、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02 形成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概念及内涵
斯克瑞文(Scriven)1967 年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概念。[16] 布卢姆(Bloom)在其著作《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手册》指出:“形成性评价运用 22 年里很少被关注。[17] 直到 1998 年,布莱克(Black)和威廉姆(William)指出:所提供的反馈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并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评价即可视为形成性评价,强调将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机会。[18]
2008 年美国州首席中小学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for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下设形成性评价研究部门 FAST(Formative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形成性评价指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反馈、改进正在进行的教与学,以提高教学和学习预期结果的评价”。[19]
2018 年 FAST《修订形成性评价概念》(Revising the Defini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修订为“师生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获得学生学习证据,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支持学生成为学习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评价”[20],**修订后的定义更突出支持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提升转变为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虽然不同学者和组织从不同角度对形成性评价给出了不同定义和解释,但其核心内容都包括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者现有水平和采取行动帮助学习者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