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国际比较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作者简介:范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盛顿协议周期审查组(ORT)专家(斯里兰卡组)。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 年第二期 80-86 页。
摘 要: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十多年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中是否要将毕业要求分解、是否要让所有必修课参与定量评价等。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华盛顿协议成员的自评报告和研究论文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四份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认证自评报告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毕业要求的评价方法与过程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引言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经过十多年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目前通行方法是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该方法一般过程如下(各专业实际操作存在差异):先把毕业要求分解为内涵观测点(分解指标点),然后确定支撑每个内涵观测点的课程。支撑课程根据学生“广义作业”(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考核结果计算与课程目标相关试题的平均得分与总分之比乘以权重后,得到对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贡献,再对所有贡献求和,得到该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值。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对内涵观测点的支撑情况,算出各内涵观测点的达成评价值。在专业层面上,毕业要求的所有内涵观测点达成评价值,分别由所有支撑课程对各内涵观测点的达成评价值加权求和,在求和的各结果中取最小值,就得到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能比较准确、客观反映学生整体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但得到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是学生的平均值,不能反映学生个体情况。另外,课程目标应直接支撑毕业要求还是支撑内涵观测点,存在不同意见。所以,如何采用更合理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方法,成为讨论热点。[1]
要对上述问题给出有价值的结论,应研究工程教育认证历史更长、范围更广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由于华盛顿协议(“华协”)各成员通用标准没有关于毕业要求如何评价的具体规定,所以,要全面了解各国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具体评价方法,应直接查阅“华协”成员的自评报告。
由于“华协”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只下达了指导性文件《毕业生属性与职业能力》[2],所以“华协”成员都制定了本国(地区)认证标准。这些标准多数只在毕业要求项采用“华协”指导性文件的标准项,其他标准项自行制定,但多参考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标准,少数成员几乎完全采用该标准或略作修改。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是“华协”发起组织之一和最早成员,也是工程教育认证历史最长、制度最完整、参与认证专业最多的成员,且网上可查阅到很多自评报告。因此,本文主要对该委员会自评报告中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关于“毕业要求”的英文表达,华盛顿协议称其为“毕业生属性”(graduate attributes),ABET 标准 2011 年前称“专业产出”(program outcomes),2011 年改为“学生产出”(student outcomes),我国曾译为“graduate outcomes”,2022 年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术语和定义”译为 graduate attributes,与“华协”一致。本文一般叙述采用“毕业要求”,但介绍具体自评报告时,根据原文直译为“专业产出”或“学生产出”,同时将“达成情况评价”按原文简称为“达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