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需要“大评价观”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拓展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和格局,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要着眼于思政课建设的现状、内涵和问题,探索形成内含课程、教育、社会历史等多个维度的“大评价观”。以“三维评价”指标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以“五教并进”革新“大思政课”教育评价,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社会评价,推动构建导向明确、科学有效、系统完善的思政课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不断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评价观;评价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01-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恢弘的社会视野,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大思政课”的建设需各方协同,齐抓共管,久久为功;落实在“大思政课”的考核与评价维度,则需 要建立起一种“大评价观”。“大评价观”超越传统的单一评价观,以否定性评价、审查性评价和提升性评价为核心指标的“三维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以教师、教材、教法、教研、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五教并进”革新教育评价,以系统思维和方法为方法论指导的“系统观念”推进社会评价,探索形成教师与学生、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广泛结合的高校思政课评价考核体系。
一、以“三维评价”指标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要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建设情况、基本规律、可能问题为根据,设立“否定性评价指标”“审查性评价指标”和“提升性评价指标”的“三维指标”,不断构建与“大思政课”要求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评价的优化和发展。
1.强化否定性评价指标,确保“大思政课”课程设置的方向性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课、专业课,而是包含明确政治导向的思想理论课、知识课。”[2]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首先要基于课程评价的否定性指标,确保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建设方向,确保课程设置体现基本性质、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否定性指标”意为,该系列中如有否定性的确定项,将不能进入下一级评价考核,评价自此中止。这是“大思政课”评价考核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教师资格、学分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
在教师资格方面,“大思政课”要求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考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要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大思政课”评价必须体现思政课程基本性质,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准入、激励、保障、退出制度,系统考察教师的政治立场、师德师风、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注册与考核,未符合要求者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
在学分设置方面,“大思政课”要求强化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考察。《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对各门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了相关规定。同时,各高校应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的必要学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因此,思政课建设考评时要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的课时和学分规定,审核学分规定是否执行,学分设置、开课顺次是否合理等,避免出现挪用和减少课时的情况。
在课程设计方面,“大思政课”要求加强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考核。《方案 》对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因此,必须严格考核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从根本上把握课程方向。既要注重导向性,即考察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符合立德树人要求;又要凸显层次性,即在纵向上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内容是否有机衔接、逐层递进,横向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否融汇贯通、协调一致。
2.健全审查性指标,提高“大思政课”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在确保“大思政课”方向性的基础上,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还要健全审查性指标,具体考察“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效果,不断提高“大思政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这是开展“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具体可从课程育人实效、师资投入情况、统编教材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从课程育人实效来看,“大思政课”要求立足课程目标,将思政课的实际育人效果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大思政课”不应“局限于回答‘受教育者能够认识什么、理解什么、习得什么’等确定的知识性、描述性问题”,而要从行动者视角进一步回答与阐发‘受教育者应当做什么、如何做’等价值性和方法论问题。”[3]因此,判定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要审查监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具体情况,跟踪、反馈教学对象在政治认同、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变化,也要使“大思政课” 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真正把“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实践大课”。
从师资投入情况来看,“大思政课”要求坚持专兼结合原则,将教师选配情况纳入考评指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规定,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在质量并重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审查思政课教师的配备比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性,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师资质量。
从统编教材使用情况看,“大思政课”要求贯彻党和国家“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方针政策。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因此,“大思政课”要加大对思政课教材使用情况的审查力度,监测、评估和考核各级各类学校更新、使用统编教材的情况,督促广大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运用教材,及时、有效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3.拓展提升性指标,注重“大思政课”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完善“大思政课”课程评价,要发挥评价的导向、调控和改进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具体可从教学考评、教学方法、教学参与、教技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對于教学考评,重在关注合理性问题,即“为何考评”“考评何用”。
“大思政课”评价是对思政课建设情况的综合考评过程,是对原有评价体系的“再评价”,其根本出发点是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梳理现有考评体系,重点考查现有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和可检验的手段、方法,做到“无遗漏评价”,形成闭环考评体系。在此基础上,“大思政课”还要着眼于“发展型评价”,重点考查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程序、考评应用等,及时总结现有考评体系的不足,针对问题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考评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第二,对于教学方法,重在关注有效性问题,即“方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获得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科学运用教学方法,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因此,“大思政课”必须加强对现有教学方法的考评和研究,既要整体考查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与有效运用情况,又要着眼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其针对性、可行性作出评价,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确保思政课教学方法真有实效。
第三,对于学生教学参与,重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即“从成长看参与”“从实效评参与”。“大思政课”是关于“人”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把握“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重要原则,提升学生在课程课堂中的参与度。“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因此,完善“大思政课”,就要将“学生课程参与度”纳入评价体系,考查学生课堂参与和师生教学互动情况,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将“教得好”与“学得好”密切结合,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四,对于教学技术应用,重在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和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即强调建设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有获得的思政课”。“大思政课”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将智能环境深入学习情况纳入考评系统,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等,拓展传统思政课的空间。同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5]思政课的建设性与批判性是“破”与“立”的关系,批判性的“破”服务 于建设性的“立”,“破”“立”结合,都是为了办好思政课,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规避和警惕错误的意识形态,二者统一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6]完善“大思政课”,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其进一步澄清模糊观点、辨析错误思潮,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
总之,课程评价是“大思政课”的“大评价观”的基础。“三维评价”紧密相关、层层递进,有利于发现现有思政课课程评价中的不足,为改革和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提供依据与参考,推动思政课课程评价不断优化。
二、以“五教并进”革新“大思政课”教育评价
高校思政课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的联结下,相互作用的教育实践,其过程涉及教师、教材、教法、教研、教学等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五教”的评价极大影响思政课教学任务和教育效果。因此,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及时、科学地将思政课教育过程及其要素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以“五教并进”革新教育评价的思路和视角,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