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与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比较研究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工程专业认证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 2006 年开始全面性系统化试点工作,并形成了包括认证办法、认证标准(通用标准+补充标准)、认证机构与程序、认证专家管理办法、专家现场考察及学校认证工作指南等在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我国在 2013 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预备会员,2016 年 6 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得到国际认可,达成国际实质等效性,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1]基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功经验与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产出教师专业水平要求的提升,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98 号),决定在江苏、河南和广西等省(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为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建立国家认证模式、认证办法、认证标准积累了大量经验。[2]2017 年,教育部正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分别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使我国教师产出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3]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 40 条”,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指导性意见,着重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高等教育普及化、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各种新的挑战,重视本科、强调本科已经成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4]随着我国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除专门的高师院校能够培养专业教师外,各综合性院校也在开展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如何保障我国师范类专业建设的规范性与产出人才的合格性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我国工程类专业认证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为完善我国师范专业认证体系,借鉴相关专业认证的优质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指引我国师范专业认证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工作,少走弯路。笔者立足师范专业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比较两种认证体系,为我国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议。
工程教育与师范教育的专业认证体系比较分析
01、认证主体的比较
由表 1 可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CEEAA)组织实施,CEEAA 是由热心工程教育的有关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组织,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机构,体现了认证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师范类专业认证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管,认证机构单一且政府主导性与任务性色彩极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开展的专业认证多以政府意志与价值取向为主,极容易对其他主体造成忽视,从而无法有效调动各方 积极性。为提升我国师范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公正性、民主性与透明性,非官方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协会需要尽快建立,政府应支持多方中介力量参与,既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职能集中带来的弊端,又可以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02、认证政策与认证程序的比较
通过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的解读,笔者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共同点:① 接受认证的主体是专业而不是各高校或某个学科;② 在认证理念上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③ 各高校均采取自愿申请认证的方式,具有自愿性;④ 有申请专业认证资格的是由国家权威机构(如教育部)正式备案的高校提供师范类专业或工程类专业且已有符合规定要求的毕业生;[5]⑤ 具有认证结果争议处理与纪律监督政策;⑥ 均具有通用标准,把握专业教育人才产出质量“合格”底线;⑦ 专业认证均是为通过认证的专业提供资格证明,向社会与企业保证产出人才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6]⑧ 具有为参与现场考察专家提供相关培训的政策。
除上述共同点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师范类专业认证也存在许多的不同。
第一,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是所有符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专业领域且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就可以自愿申请认证。而多层次、多层级认证工作体系建设是激发高校各个专业追求更高层级专业认证的内在动力;精准推进项目分类认证、特质认证是有力克服不同高校同样专业陷入同质化误区的一把利器。[7]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认证重在投入,以定量指标为主,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第二级认证重在规范,以定性指标为主,少量核心定量指标为辅,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合格标准,推进教学改革;第三级认证重在引领,以定性指标为主,少量核心定量指标为辅,旨在树立标杆,建设一批一流师范专业。譹訛三级监测认证体系既在入口上为师范专业教育质量提升把关,又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基本合格标准,在保障师范生培养的最低标准的同时,注重激励高师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对自身专业建设的不断持续提升,参加高水平认证,树立专业标杆。但我国现开展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符合卓越水平的、培养高级优质人才的高级认证,就其他距离卓越标准有或大或小差距的工科专业而言,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有很大的难度,而且部分办学基础较差的高校会望而却步,造成此类高校专业建设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不同层次的工科专业采用不同认证方法与标准,即“三级认证体系”。使不同类型高校内工科专业逐步提升其专业教学水平,逐渐培育出优秀高级人才,从而不断优化工程教育结构,形成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多样化格局,适应当今工业发展要求,营造工程教育发展良性生态。[8]
第二,认证结论均为两类三种。两类即通过或不通过,三种分别为工程类:通过认证,有效期 6 年;通过认证,有效期 3 年;不通过。[9]师范类:通过认证,有效期 6 年;有条件通过,有效期 6 年;不通过。专业认证的认证结论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认证的结论不但是有期限的,而且认证专家组会根据认证过程发现的问题,把认证结果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避免了“一评定终生”的现象,从运行机制上不断促使学校保持和提高专业质量水平。[10]不同之处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专业其认证状态的保持与改进有明确的规定,有效期 3 年的专业必须每年向认证委员会提交改进报告、汇报改进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有效期 6 年的专业也应每两年向专业认证委员会提交改进报告、汇报改进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对通过认证的专业,如其在有效期内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则将进行部分重新认证。反观师范专业认证,对提交整改报告及专业改进情况的时间节点不明确;是对通过第二、三级认证的专业提交整改报告,还是仅对有条件通过认证的专业提供整改报告与专业改进情况说明呢?这个规定不明确,而且在通过专业认证时效期内专业做出重大调整如何处理也无具体说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专业不断的改进与发展,认证结果及专家反馈意见能帮助专业找到短板,发现问题,对认证反馈结果的有效利用和按时提交整改报告与专业改进具体情况能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帮助专业探索有效的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机制、专业长期发展机制。
第三,在认证程序上两者的基本认证流程与步骤大同小异,包括申请与受理、现场考查、认证结论、整改提高四个阶段。具体流程稍有不同,如:工程专业认证对工作的时间节点进行细化与固化,对指导专家开展工作有重要作用;专业认证的自愿性与强制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自愿申请,属于第三级的卓越认证;师范专业第一级认证为强制参加的“合格性”认证,第二三级为自愿申请,在保证基本办学质量的同时,鼓励高校“上水平,追卓越”);受理申请认证专业前审查要求、自评报告审阅情况处理、认证结论审议方式等方面有些许差异。规范化与完善化的认证程序对学校具有指导性作用,对专家考察具有规范化作用,对认证结论的准确性具有保障性作用。
03、认证指标的比较
通过比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师范专业认证指标(表 2)可以发现,虽然两者认证指标个数与说法均不相同,但是存在诸多共同特征。首先,二者均包含通用指标,即所有专业都必须达到的一般通用标准。其次,指标体系基本符合 IPO 模式,即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模式,两套指标均包含了输入指标:学生、师资、设施等;过程指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学生实践、持续改进等;输出指标:学生学习成果、培养目标达成度。[11]最为核心的指标是学生和持续改进,尤其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教育满意度作为是否通过认证的重要指标。最后,对专业持续改进的要求贯穿于各个环节,注重与社会接轨,保证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