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脉络与实现路径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规模和质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在规模和质量之间不断转变的逻辑演进过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从“扩大内涵”的提出到“内涵式发展”的确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脉络,体现了国家及相关研究者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内涵式发展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规模;演进脉络;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郭健(1964—),男,河北邯郸人,博士,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冯琳(1992—),女,河南焦作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
一、引言
1977 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这是我国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恢复与发展的历史进程。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旅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只有小部分人可以迈入高校大门,经过 4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跨越至大众化阶段,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1.6%[1],超过马丁·特罗高等教育普及化指标 50%,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对比外延式发展提出的概念。这与逻辑学中“内涵”与“外延”的含义不同,它们源于对高等教育增长方式的讨论,是“基于高等教育孕生与演变的历史长河以及高等教育多图式发展的历史事实而生成的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认识”[2],“是单纯用来描述发展的不同路径选择”的一种形象称谓[3]。外延式发展普遍被认为是以外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普遍被认为是以内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任何概念的出现,必然承载着某种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2],内涵式发展也不例外。一方面,其在一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时代、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内涵式发展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其要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不同。因此,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脉络,探析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核心要义,并探索其实现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脉络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是一部选择发展方式的历史”[3]。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在规模和质量之间不断转变的逻辑演进过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则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自上而下作用的结果,是规模与质量之间矛盾的体现,同时也是二者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从“扩大内涵”的提出到“内涵式发展”的确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理念和模式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国家及相关研究者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内涵式发展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萌芽期(1978—1992 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因历史欠账太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也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扭转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1983 年,《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台,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据统计,到 1984 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就达到 902 所,仅 1985 年就新增 114 所,平均每 3 天增加一所。到 1985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共增加 70%[4]P21)。规模异常快速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进程“已明显超过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脱离实际、国家财力难以支撑、自身发展潜力有限的问题[4]P21)。为此,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高等教育要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达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5]。自 1985 年后,高等教育采取量力而行和适度发展的政策。国家相关文件和报告多次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相当一段时期,要将办学精力集中到质量这一核心上。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和布局,增进办学效益,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和增加学校数量。在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一方针指导下,在解决高等教育在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背景下,高等教育内 涵式发展的相关论述出现。
1988 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办学精力还没有真正集中到抓教育质量这个中心环节上来”,且存在“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6]。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适当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严格控制增设新校,适当调整原定的年度招生指标”,“逐步走上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教育的整体效能,以改革和扩大内涵为主的持续发展的轨道” [6]。1986—1992 年间,我国高校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招生数量变化幅度很小,在校学生人数稳定在 200 万人左右,高校增长数量控制在 20 所以内,尤其是 1988—1991 年,四年间高校数量一直稳定在 1 075 所[7]。
这一时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萌芽期,通过对相关政策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关“扩大内涵”的表述,强调通过控制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结构,优化学校布局,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进而提高办学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提出(1993—1998 年)
经过上一个时期的改革与调整,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在规模和质量上均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依然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校均规模过小、低水平重复设置高校和专业、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1992 年,我国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为 2 000-3 000 之间,其中,13.1%的本科院校在校生不足 1 000 人;15.2%的专科院校在校生不足 600 人[8]P82)。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其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如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使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被明确提出。
1992 年 11 月,全国第四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确定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探索发展高等教育的新路径,提出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即挖掘高校潜力,走以扩大现有高校规模为主、新建高校为辅的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通过提高校均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效益[9]。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绘制蓝图。《纲要》明确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进而“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9]。“内涵发展”这一说法首次被国家政策所认同与采纳。1995 年召开的委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高等教育在布局没有调整好之前就一味地扩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不合理布局。因此,“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当前应强调适度发展,把较多精力放在理顺体制、合理布局和提高质量、效益上”[11]P34)。适当扩大规模,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质量和效益,成为原国家教委 1994—1998 年工作要点中高等教育部分的主要内容,相关措施逐步施行。例如,为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立足国内的高层次人才,我国于 1995 年正式启动“211 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
1993—1998 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概念虽然未被明确提出,但是“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强调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来适度扩大规模,而不是单纯控制规模,同时着眼于调整结构和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进而提升办学效益。具体来说,一方面,内涵发展采用体制内扩张的办法,在不增加高校数量的情况下,挖掘原有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潜力,扩大容量,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12]。1992—1998 年,在我国高校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招生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仍不断增加,普通高校校均规模从 1992 年的 2 074 人增加至 1998 年的 3 335 人[13]。另一方面,内涵发展通过实施高校共建、院系调整、合作办学、院校合并等各项改革措施以及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使高校布局结构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减少办学规模过小和效益差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的布局和结构,进而使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并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1993—1995 年,共有 70 所高校合并成 28 所,仅 1995 年就有 42 所高校合并成 17 所,减少了 25 所[4]P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