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下人才培养“OBE”模式
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智能制造趋势下大国工匠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分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吴昌林围绕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根据我国目前新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建立面向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工科办学机制与模式探讨。
为庆祝我司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及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证书,现将我司自主研发的专业认证辅助系统--OBE教学设计与形成性评价系统,永久免费开放给各位高校教师使用,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2016 年 6 月,中国被《华盛顿协议》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成为第 18 个正式成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1.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 念
《华盛顿协议》第二款明确规定,各签约方要承认本协议成员所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实质等效性。实质等效的基准即“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以此指导致力于取得签约成员身份的组织制定以成果为导向的认证标准,构建认证体系,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应该能够进入工程行业就业,并能够通过培训和实践性训练获得职业能力与专业资格。 此专业认证以产出导向为理念,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就是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只与办学者有关,而是牵扯到国家、学生、教师、雇主等利益多方;同时,将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培养质量,以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课程教学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考核评价证明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这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也是办学的一个先决条件,高校可以没有大楼、没有教师、没有教学计划,但必须先有培养目标,先有毕业要求,而培养目标又是根据行业需求来确定的。有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再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